圖為:海關關員對出口河鲀進行現場監管 曲衍霖/攝
每年的9至11月份是河鲀出口旺季。9月23日,在山東煙臺芝罘島海邊,煙臺聚隆水產有限公司養殖的2300尾鮮活河鲀陸續被打撈、稱重、裝入筒中,青島海關所屬煙臺海關關員正在對出口河鲀實施現場監管,經檢驗檢疫合格后,這批河鲀將被裝入活魚專用集裝箱,啟程發往韓國。
渤海灣三面環陸,常年風平浪靜,逶曲的海岸線、溫和的季風使得泥沙混合的海底植被極其完整,為河鲀提供了產卵孵化的天然產房。渤海灣畔的煙臺依托得天獨厚的水域條件和先進的養殖技術,成為重要的河鲀養殖出口基地。目前,煙臺河鲀年出口量占到山東河鲀出口總量的50%左右,主要出口韓國、日本市場。
“為了防止出口河鲀運輸期間互相撕咬,我們將每條河鲀先單獨裝筒再裝箱啟運。”這家公司業務經理張綺娟介紹,河鲀在運輸途中極易因缺氧死亡,這也是鮮活水產品出口過程中最關鍵的問題,所以通關物流速度對企業出口訂單的影響非常大。
煙臺海關開辟鮮活易腐農食產品出口屬地查檢“綠色通道”,實現出口河鲀“即報即驗即放”,最大程度提升鮮活度、減少損耗。同時疊加海關“云簽發”模式,進一步簡化通關流程,實現企業自主申報、海關智能審核、企業自主出證,為河鲀鮮活出口爭取寶貴時間。
“活河鲀的新鮮度是決定其市場價格的關鍵。通過線上檢疫證書‘云簽發’模式,現在我們只需輕點鼠標就能完成證書申領。” 張琦娟表示,河鲀從捕撈到裝運出口,整個流程不到2小時,極大地保證了產品的鮮活度和市場競爭力。
“我們在企業調研時發現,活河鲀出口附加值較高,但國外檢驗檢疫標準也日趨嚴格。”煙臺海關駐芝罘辦事處稽查一科科長李林介紹,水產企業大多重養殖,而在食品質量管理體系與檢測技術手段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。
煙臺海關對轄區內河鲀養殖企業開展技術指導幫扶,組織業務骨干深入養殖現場,指導企業完善質量管理體系、動態開展食用水生動物疫病防治,構建起集風險分析、過程監管、產品溯源、疫病監測和藥殘監控為一體的安全保障體系。
“海關各項幫扶措施不僅為企業節省了時間和成本,也為煙臺河鲀等特色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更多商機。” 煙臺聚隆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唐玉介紹,該企業今年以來出口活河鲀18噸,已超過去年全年出口量。
據了解,截至目前,煙臺河鲀出口企業已獲得近300噸的海外訂單,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5%。(王明亮、林影/文)
|